银行电商,这一诞生近十年的业务创新尝试,最终还是黯然退场。
近日,工商银行发布公告,其电商平台 " 融 e 购 " 个人商城相关服务,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、商圈销售、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,将于 6 月 30 日 24:00 时停止。
事实上,2021 年末,工行内部相关人士曾告诉钛媒体 App,在工行手机银行的下一代版本更新中," 融 e 购 " 业务将被嵌入其中,独立 App 将停运。而在这份关停公告发布之后,上述人士向钛媒体 App 确认," 融 e 购 " 这一品牌也将被取消,部分业务以积分商城的形式得到保留。
在此次停止个人商城等相关服务之前,工行 " 融 e 购 " 已上线八年(2014 年 1 月推出),工行也是国内最早尝试电商业务的银行之一。2012 年末,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潮,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入局电商平台,建设银行率先开设了国内首家银行系电商平台 " 善融商务 "。紧接着,工商银行" 融 e 购 "、中国银行 " 中银易商 "、农业银行 "E 商管家 "、交通银行 " 交博汇 " 渐次出现。
除工行选择关停之外,农行目前经营的 " 兴农商城 " 在今年 1 月 1 日后,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;建设银行的 " 善融商务 " 平台运营主体自今年 4 月 25 日起,变更为建信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。中行、交行的相关业务也罕见公开信息。
十年之后,五大行其下的电商平台均未能实现当年的宏愿,到底败在了哪里?
曾经的龙头范例
" 融 e 购 " 曾一度被视为银行布局电商业务的龙头范例。
2014 年 1 月,工行推出 " 融 e 购 ",涵盖 B2C、B2B 两大业务布局—— " 融 e 购 "B2C 电商平台以 " 名商、名品、名店 " 为定位,集网上购物、消费信贷于一体;面向企业客户的 " 融 e 购 "B2B 平台,提供供应链、专业批发等市场模式。
与 " 融 e 购 " 同步推出的是即时通讯平台 " 融 e 联 "、直销银行 " 融 e 行 ",这三大平台得到了时任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力推。工行方面宣称,加强 " 三大平台 " 的共联、共享、共通,推动互联网金融单项产品创新向整体服务模式创新升级发展,加快构建产品量多质优、客户交易活跃、线上线下交互、服务运营完备的互联网金融体系。
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战略的落地,作为战略具体执行部门,工行电子银行部、产品创新管理部、信息科技部负责人都进行了 " 换帅 "。
彼时的公开报道曾提及," 执掌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三大部门 " 帅印 " 的三位总经理中,两位是博士,且均为中欧商学院 EMBA,受过系统商科训练,又有较多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,且都有分行工作经历。三大部门在工行内部亦有 e-ICBC 战略 " 三驾马车 " 的说法。"
业务上线伊始," 融 e 购 " 成绩单在工行财报中得到了详细公布。2014 年," 融 e 购 " 注册客户超 1200 万人,交易额突破 700 亿元。2015 年,交易额超过 8000 亿元,注册客户超过 3000 万户;
2015 年,时任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" 融 e 购 " 已成为部分商户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,部分知名商户已开始将经营主战场从以价格战为主的传统电商网站,向以 " 品质为先 " 的 " 融 e 购 " 转移,交易份额也已逐渐超过其在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。
此后的 2016 年 -2018 年,工行 " 融 e 购 " 电商平台年交易额分别为 1.27 万亿元、1.03 万亿元和 1.11 万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" 融 e 购 " 从上线到年交易规模突破一万亿,仅用了 3 年,而达成这个规模,电商巨头阿里努力了 12 年。
截至 2019 年末," 融 e 购 " 用户达 1.46 亿户。但此后," 融 e 购 " 就工行年报中就鲜有提及。
2021 年 12 月 29 日,工行发布公告称,将对 " 融 e 购 " 个人商城进行功能升级,升级后,将关闭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。
近半年后,公开发布公告," 融 e 购 " 个人商城相关服务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、商圈销售、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均将于 6 月 30 日 24:00 时停止。对于个人用户,如需进行积分兑换、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,可登录手机银行办理;对于企业用户,票据经纪、工行集采、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则迁移至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。
一度集体追捧
综合工行以及其他各家银行入局电商时的表述和战略布局,可以一窥十年前电商受到银行追捧的原因所在。
首先是场景金融的探索。
彼时的工行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,在 1.0 的网点时代,银行竞争的关键是空间和时间;在 2.0 的网银时代,银行竞争的关键是功能和安全;在 3.0 移动互联网时代,银行服务的竞争核心是场景和体验,谁的应用场景丰富、客户体验好,谁就能赢得更多客户,大量的银行应用场景被互联网企业占据,这就是银行的 " 痛点 ",需要寻求突破。
其次是通过自营电商平台获取数据信息。
时任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曾在回应 " 为何建立电商平台 " 时直言,传统银行线下业务量大,但对企业账务信息丢失量也非常大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客户详细的交易记录,由银行去进行评级,实时授信,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
徐捷认为,银行不能把企业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的记录做为融资的凭据,只有通过 " 善融商务 " 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易积累的信息记录,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服务。
此外,组建电商平台也是当时的国有大行开展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重点抓手。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对钛媒体 App 表示,当年之所以组建电商平台、推出独立电商 App 正是为了通过组建新团队、推出新产品,尝试突破银行内部的 " 部门墙 ",从内部减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阻力。
可以说,单一的电商业务对于销售收入上的贡献,远不及其在银行全盘布局中的战略性重要。如今来看,银行十年前定下种种目标难言实现。
至于为何银行系电商为何在近半年内动作频频,或选择关停、或选择剥离业务,将经营主体调整至其子公司。有报道指出,此次调整与监管要求有关。此前,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,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。
不过也有观点认为,工行此次调整与监管可能并无直接关联,银行在开展电商业务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才是主要原因。
陷入集体困局
2018 年,中国银行业协会曾发布关于银行系电商的统计数据,截至当年底,自建电商平台的银行共有 23 家,2018 年银行系电商交易总额为 20098.04 亿元。这意味着,交易总额超过 1 万亿元的工行一家独占交易份额的半壁江山,而工行遵义分行也曾发文将 " 融 e 购 " 形容为 " 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 "。
但是,银行电商两眼经营数据的背后,其用户评价也毁誉参半。银行系电商平台不乏忠实粉丝,认为有大平台背书,分期便利,价格便宜,正品保证。
与此同时,也有市场调研指出其存在着诸多问题。在国内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近年来发布的《全国金融科技电商消费评级数据》报告中,工行 " 融 e 购 "、建行 " 善融商务 "、中行 " 聪明购 " 等常常被列入 " 不建议使用 " 名单。主要提到的问题包括,发货问题、退款问题、网络欺诈、商品质量、虚假促销和订单问题。
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,与天猫、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,银行系的电商平台往往只是一个代销平台。
一家股份行电商业务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,银行电商只是搭建了一个招商平台,满足一定条件的品牌方或者代理商均可以入驻其中,物流和售后都由入驻方负责,电商平台在其中应该承担运营管理的角色。
该人士还表示,甚至有部分银行还将这一部分的运营管理业务外包给其他机构。此外,银行的业务特点、目前的监管要求也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在仓储、物流等方面下大力气与电商平台竞争。
在这一背景下,银行系电商的服务体验势必难以与天猫、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,本来就深陷红海的电商市场难以再容得下一批金融跨界者。经过近十年的探索,银行终于发现,电商并非是其所擅长的业务。
(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,作者|蔡鹏程,编辑|天鹏)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